河東區[天津市]

河東區[天津市]
河東區[天津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東區是中國天津市的市轄區,位於天津市區東部,面積39平方公里。天津站,天津海關,天津市郵政總局均坐落於此。河東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大直沽為天津市發源地。素有“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一說。早年的天津俄租界區位於河東區,面積超過當時的天津英租界,居天津各國租界之首。1920年,俄國十月革命後由國民政府代管。1924年新成立的蘇聯政府正式將天津俄租界還給北洋民國政府並改為天津特別行政區第三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河東區河東區

金代天津設“直沽寨”,河東區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河東區歷史上伴隨漕運、南北貿易而出現、而發展。河東區是南糧北運的終點,歷史上曾給天津帶來了經濟繁榮和產業的發展。河東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之一,元代初年在此興建的天妃宮,是天津最早的寺廟建築,也是中國北方歷史悠久的天妃廟宇,它是元朝規格最高、影響最大、受祭次數最多的天妃宮,被譽為“元代第一廟”。天妃宮成為天津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

1949年分屬第四、第五區。

1952年兩區合併為第四區。

1956年市區由以序數排列行政區劃改為以地名命名,因第四區座落於海河東岸,故名為河東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河東區河東區

1986年,河東區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54.84萬人。區政府駐十一經路。轄郭莊子、沈莊子、李公樓、唐家口、向陽樓、大王莊、大直沽、大橋道、中山門、廣寧路、鄭莊子、二號橋、常州道、和平村、萬新莊、崑崙路、香山道、盤山道18個街道,下設287個居委會。

1996年,河東區面積39.4平方千米,人口約62.8萬人。轄20個街道:二號橋街道、魯山道街道、盤山道街道、 香山道街道、崑崙路街道、常州道街道、萬辛莊街道、 向陽樓街道、 廣寧路街道、中山門街道、大直沽街道、鄭莊子街道、和平村街道、李公樓街道、唐口街道、大橋道街道、沈莊子街道、 郭莊子街道、大王莊街道、天津鐵廠街道。區政府駐十一經路中段西北側。

2000年,河東區轄13個街道:大王莊街道、大直沽街道、中山門街道、富民路街道、二號橋街道、春華街道、唐家口街道、向陽樓街道、常州道街道、上杭路街道、東新街道、魯山道街道、鐵廠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河東區總人口720247人,其中:大王莊街道68812人、大直沽街道70294人、中山門街道79896人、富民路街道41672人、二號橋街道50580人、春華街道57809人、唐家口街道69905人、向陽樓街道61199人、常州道街道43398人、上杭路街道45470人、東新街道88890人、魯山道街道15612人、天津鐵廠街道26710人。

201?年,區政府駐地由大王莊街道十一經路70號遷至上杭路街道泰興南路32號。

區劃詳情

河東區轄13個街道:大王莊街道、大直沽街道、中山門街道、富民路街道、二號橋街道、春華街道、唐家口街道、向陽樓街道、常州道街道、上杭路街道、東新街道、魯山道街道、天津鐵廠街道。河東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東區河東區

河東區位於天津市區東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9°04′7″至39°09′7″,東經117°11′7″至117°18′1″。區境東西跨度大,南北跨度小。

氣候

河東區屬於暖溫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風,乾旱少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氣爽,冷暖適中;冬季寒冷,乾燥少雪。年平均氣溫在11.9℃~12.9℃,1月最冷,平均氣溫在-3℃~-5℃;7月最熱,平均氣溫在26~27攝氏度。季風盛行,冬、春季風速最大,夏、秋季風速最小。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多為西南風。平均無霜期為196~246天,最長無霜期為267天,最短無霜期為171天。全區年平均降水量為520~660毫米,降水日數為63~70天。日照時間較長,年日照時數為2500~2900小時。

水系

河東區處在海河東岸。海河水系是天津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水源河道。

海河水系: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河。

自然資源

土壤:是第四紀沉積物發育而成的土壤,在農業生產上具有較高肥力。

水利:海河水系是天津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水源河道,河東區正處在海河東岸,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

植物:樹木有白蠟、槐、椿、柳、楊、泡桐等。

魚類:海河魚類產量較多的有鯉、青、草、鰱、梭等魚種。

人口

2010年,河東區常住人口為860852人,同2000年的73233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8514人,增長17.55%。年平均增長率為1.63%。全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310544戶,家庭戶人口為81213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6人減少0.24人。

經濟

綜述

2007年,河東區生產總值實現75.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2.86%。全區第二產業完成13.93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總量的18.45%;第三產業完成61.5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的81.55%。

第二產業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天津市政府對列強辦工業進行接收,形成了駐區工業。至天津解放,境內有駐區工業企業99家,從業人員6.9萬人,年工業產值12722萬元。工業門類主要有冶金、電力、機電、化工、輕紡、建材等。此外,還有區屬工業6家,個體、私營工業戶1036戶。

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天津第一工具機廠等眾多中央和市屬大型工業企業陸續在境內興建。至1958年,駐區工業企業增至233家,比1949年增長了1.35倍;從業人員增至130255人,比1949年增長了88.78%;年工業產值增至109672萬元,比1949年增長了7.62倍。區屬工業已增至52家,年工業產值319.3萬元。其間,還建起100餘個生產合作社。同年,個體、私營工業戶通過公私合營,全部納入國營、集體企業和合作社。至此,河東區已成為天津市一個重要的工業區。

至80年代後,區屬工業形成直屬工業、街道辦工業、民政部門辦工業、勞動部門辦工業、商辦工業和校辦工業等多隸屬和國有、集體、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共同辦工業的局面,並逐步形成了以服裝、針織、機械、皮革製品為主幹產業,以工藝製品、食品、通訊、電子、文體用品、化工工業為支幹產業的產業布局。河東區

至1995年,河東區共有工業企業2311家,其中駐區企業1475家,區屬企業802家,“三資”企業34家。駐區工業企業生產的鋼錠坯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生鐵產品以低磷低硫的特點暢銷全國20餘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被列為免檢產品;飛鴿牌腳踏車暢銷全國各地,遠銷世界80餘個國家和地區;奧的斯電梯的性能、效率、可靠性等指標均刷新了世界電梯技術新水準。區屬工業生產的中音薩克斯管以音律準確、優美,做工精細,物美價廉行銷全國並出口歐美等國家;市優產品萬能曲線鋸深受用戶歡迎,在北京、東北、西北等地區占有一定市場。“三資”工業生產的CATV系列分支器,獲出口免檢證書,出口美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可程式監控防爆開關獲ISO9000認證,己占領西歐市場的80%,中國市場的30%。

2007年,河東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9.2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9.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26億元,同比下降38.2%;實現利潤總額1.26億元,增長65.9%。

第三產業

至1949年,河東區境內共有商業網點1781家,個體攤販1717戶,集貿市場7處,基本形成了門類較齊全的商業網路,年經營收入2433.52萬元。

至1956年公私合營,河東區基本形成了以國營商業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品流通市場,各類商品的經營陸續納入國家計畫。但由於1959~1961年國民經濟遇到困難,人民生活必需品實行憑票供應的達98個品種;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區商業形成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市場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

河東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河東區先後興辦了街道辦商業,民政部門辦商業,勞動部門辦商業,個體、私營商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其間,東海百貨商廈、富利華大酒店、東海食品商廈、五金大廈、津工大廈、天馨賓館等一批商業服務設施陸續建成投入運營;集貿市場、專業市場、要素市場逐年增加;十一經路、大橋道、天山路、華昌街等商業街已初步形成。東海百貨商廈躍居全市10大商場行列;東海食品商廈躋身全國副食行業50家銷售最好企業之一;水產食品總公司被國內貿易部命名為全國集體企業明星企業;五金商廈經營150個大類2000個品種達2萬個規格系列的五金精品,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五金專營商廈。在飲食業中,芝蘭齋糕乾獲商業部頒發的企業優質產品金鼎獎,十香齋麻花獲首屆中國優質清真食品稱號。在1993年全國烹飪大賽上,河東區的冷菜拼盤“蝶戀花”和熱菜“灌湯蟹仔魚圓”、“龍鳳會”、“扒枸杞素魚翅”、“菊花牡丹蝦”,冷菜拼盤“錦繡組盤”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

至1995年,河東區共有商業網點13236家,年經營收入209252.6萬元(不含駐區單位辦商業);有集貿市場60個,年成交額60637.29萬元(不含專業市場和要素市場)比1980年的445萬元增長了135.26倍;對外貿易間接出口收購值累計1525萬元,直接出口額2621萬美元(均不含駐區企業)。

2007年,河東區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6.13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24.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74.22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7.2%;住宿業、餐飲業零售額21.9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2.8%。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河東區境的文化底蘊深厚。元、明時期就有文人墨客吟詠區境的詩文,民間花會藝術門類繁多。清代和民國時期,戲曲、書法、曲藝等藝術先後興起。“老地道外”成為各類藝人展示才華的集中地,既孕育了眾多藝術名家,又培養提高了民眾的鑑賞力。

新中國建立後,民眾性的文學創作和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攝影、書法、美術和民間藝術等文藝活動日趨活躍。80年代,河東區首創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文化系列活動”,並逐年賦予新的內涵。在民眾文化活動實踐中,全區形成了10條民眾文化網路。

教育事業

至1995年,河東區區有駐區高等院校5所,區職工大學1所,中等專業學校5所,中等技工學校15所,職業中專9所,職工中專4所,中學39所,職工業餘中學7所,國小62所,啟智學校3所,幼稚園223所;國中畢業率、聯考升學率分別達到99.63%和93.83%,國小入學率、畢業率分別達到100%和99.8%,通過了國家教委和市政府普及9年義務教育達標驗收。

科技發展

河東區是天津近代科技的發祥地之一。中國第一枚氫氣球從這裡傲然升空,天津許多近代科技成果的套用從這裡起步。

新中國建立後,區內科技事業發展迅速,各類科研院所先後建立,基層科協等科普組織逐年增多,科普宣傳和青少年科技活動日益活躍,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並取得初步成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區內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發展。

80年代,科學研究、科普宣傳、學術活動空前活躍。90年代,區委、區政府制定和實施了科教興區戰略,強化了科技為經濟服務的意識,成立專家組對全區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進行決策前論證。各街道辦事處和重點企業普遍聘任了科技副職。至1995年,有區屬科技人員2723人、駐區科研機構科技人員3300餘人;全區民營科技機構已發展到166個;據不完全統計,區街企業和駐區科研機構僅獲獎科研項目即達80項之多。

醫療衛生

至1995年,全區改建、擴建醫療衛生機構14所,新建醫院1所,並建成了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和心理衛生中心。區屬衛生系統開發科研項目83項,引進新的醫療項目103項。

體育事業

河東區境是西方近代體育傳人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天津水師學堂、武備學堂的體育課程除兵式操、器械操外,還有擊劍、拳擊、跳遠、跳高、跨欄、單雙槓、游泳、足球等項目。1920年後,足球運動走出校門,融人社會,工人民眾成了足球運動的主力,先後組織足球隊30餘支,湧現出一批名將,曾多次代表天津在與外埠以至國際比賽中屢奪冠軍。50年代,在參加市青年足球聯賽的24支球隊中有7支是河東區的工人足球隊。棉紡一廠隊在參加全市足球甲級聯賽中獲冠軍。在組建天津足球代表隊時,16名主力隊員中有12名是河東籍隊員。由於河東區足球運動歷史悠久,河東區被人們譽為“足球之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河東區體育事業以田徑為基礎,以足球為重點,兼顧其它項目,建立起學校運動隊、布局運動隊和重點隊3個不同的梯次運動隊。河東區的足球運動在歷年的全市貝貝杯、萌芽杯、幼苗杯、希望杯比賽中均取得好成績,並曾獲全國萌芽杯、希望杯賽冠軍。

1986~1989年,河東區連續4年被天津市體委、市教育局評為天津市體育工作優秀單位。1990年,河東區被市體委正式命名為“足球之鄉”。1992~1994年連續3年被天津市體委評為開展廣播體操先進區。1993年又被市體委命名為“田徑之鄉”。

旅遊景點

河東區河東區

河東區大直沽商貿文化旅遊區,是天津市政府確定的發展天津海河經濟的重要開發節點之一,“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大直沽地區是天津市的發祥地。

薦福觀音寺

薦福觀音寺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27號,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薦福觀音寺是由佛教薦福庵異地重建的新道場。位於小孫莊的薦福庵原是周馥的家廟,是河東區文物保護單位,現常住尼僧20人。

海河公園

海河公園位於海河西岸,東岸自獅子林橋至月牙河,西岸自金鋼橋至四新橋,1983年9月建成。1985年鄧穎超為青年園題寫了園名,1986年李先念視察海河公園題寫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碑文,海河公園已成為天津的旅遊熱點之一。

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占地面積五千八百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餘平方米。博物館主體建築中央為元明清大殿基址,周圍設兩層展廳。展覽的主題為“海洋的鏇律”,以二百餘件出土文物及與海洋文化、媽祖文化有關的船舶、建築等復原模型和三百幅圖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